团餐企业人工成本高,“根结”你真的思考过吗?

2021-05-28


“这家给3000,那家说我给你3500,来吧,不用说员工肯定用脚投票,你就要涨工资。”

“招工难,留人更难,裁人不要想,给工资高高的,还不能拿考核来约束管理。” 
“我们后期为了上市,社保正规支出约3%,利润的三分之一没有了。”
…… 

在团餐企业经营的考核与激励组织力沙龙第一期论坛中,来自全国各地20多家的团餐企业代表,就用人管理和考核激励等话题进行了学习、交流与分享,其中,很多企业代表谈到了用人成本这一话题。

突出的矛盾为——
对员工,不敢降薪,很多老龄化用工不愿意缴纳社保,为了合规起见,社保中需员工缴纳的部分可能都要企业一并负担。“员工一个月就拿三四千,如果让员工自己再出社保的个人部分几百块,跟员工也不好解释。”
对甲方对顾客,不敢随意涨价,竞争本就激烈,“涨一点价,就算顾客不在意,也解决不了压力。大面积涨价,是真不敢。”
一般来说,人力成本占比在25%-30%之间,仅次于食材成本,是团餐企业三大主要经营成本之一。那么,如何解决这样的用人成本矛盾呢?

通过大家的讨论,团团认为,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:省、效、去。 

省:
用工方式应趋向灵活
 
首先普及一下:灵活用工模式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,全球经济大萧条和二战刺激了灵活用工模式的发展。7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低迷期,日本由此成为灵活用工最普遍的国家。
这几年,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升级、增速下降,灵活用工模式开始日渐重要,2020年的疫情,加速了餐企灵活用工的进程,同时团餐行业也可适用。

很多企业代表也着重分享了这一趋势:

第一,可采取多种灵活用工形式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:
(1) 企业采用短期性用工,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不超过一年。
该形式主要适用于技术含量低且劳动替代性强的岗位。这种合同期限短,企业可以缩短对员工的管理、考核周期,并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,作出终止劳动合同或是否续签的决定。
(2)采用间歇性用工。企业往往由于生产经营任务不够饱满,工作量达不到劳动定额标准规定,实际在岗员工数量相对富余。这种情况下可要求部分员工中止履行劳动关系,暂时退出岗位,同时相应调整工资待遇,待日后视生产经营需要重新返回岗位。
(3)采取服务外包。具有阶段性工作特点的企业对于有时间要求的一定项目或工作任务,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,与专业外包公司合作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的起止日期。
(4)采用季节性用工。企业根据生产经营任务季节性明显的特点,来确定使用劳动力的数量和和确定劳动合同的期限。
此外,为了降低管理成本,减少人工成本,软化劳动关系,并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,通过灵活用工对劳动合同主体和企业进行分离:
(1)采用劳务输入(也称劳务派遣)。企业与社会中介机构或人才服务中心签订服务协议,由中介机构派遣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员,这些人员系与中介机构或系统外部单位建立劳动关系。
(2)采取劳务输出。利用大企业的系统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作为中介,与其他单位签订委托协议,从其他单位输出部分员工到本单位。这样节省了外部人员招聘费用,提高了系统效益。
(3)采用人才租赁。系统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扮演了中介的角色,本单位与其它单位签订人才租赁协议,对特殊人才、急需人才或高层次人才进行租赁或借用。
第三,为了使企业更加专注核心业务,将企业与日常人事管理进行了剥离:采用人事代理。
企业与社会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签订人事代理协议,委托后者为员工办理档案保管、发放工资、缴纳社保、评定职称、进行素质测评等事项。
灵活用工模式绝不只是一种应急措施,而是未来的一种重要趋势。 
效:
精细化管理提高人效
 
之前,我们做过一个调查,团餐行业的人工成本以24.4%的增速,成为成本增速最快的一项。 

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个FLR比率,即食材成本、人力成本、可能存在的租赁成本所占营业额的比率,直接影响了团餐的可盈利空间。之前一位业内人士就提到过,理想FLR比率在55%-60%之间,超过70%则可能不赚钱,超过75%就会非常危险。

从用人成本考虑,对于团餐企业来说,需要做的一件事,是提高人效。 
当团餐企业员工数量达到上百人以上,排班、考勤管理是让管理者非常头疼的事情。排班过多,干不完工作的员工消极怠工,工作没有积极性;排班过少,员工懒懒散散耗时间、磨洋工,导致离职风险率高,人工成本损耗直线上升。
一般来说,对人效、人时营业额、人时待客数、工作有效性、产品工时等人效相关指标的精准测算,可精准计算实需工时;通过营业额预估及人时营业额标准设定,可计算每日总量控制。

那么,剩下的,要划线排班,让一个人发挥他工种最大的作用。用四个人的钱雇三个人,让他可以干五个人的事情。

这样做的巧妙之处在于,降低人工成本的同事,提高了个体的收入,让员工不反对、不抱怨,反而干劲十足。
举个例子,团餐后厨用工,可以分为高、中、低三类,保留高级人员,主减中级,其次减低级。就拿炒锅来举例,1个炒锅主管会配3个炒锅师傅和5个打荷工(1个荷王加4个打荷),即1︰3︰5的比例。现在炒锅主管不变,3个炒锅师傅只保留1个,5个打荷减掉1个,保留4个,成为1︰1︰4的比例。
为什么这样配比呢?因为高级人才培训起来成本很高,也不容易,不能随意减掉。中级人员工资也不低,保留太多会增加后厨成本。而低级人员工资成本不高,可以少减一点,多保留。
 去:
去人工引标准是大潮流
 
这一点是很多企业的共识:
解决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,根本是要改变用人模式,引入标准化,即能节省人工,提升团餐产品出品品质,同时利于快速复制,实现规模化发展。 

就拿一道简单的宫保鸡丁盖饭来说,别说1000个厨师能做出1000种口味,同一个厨师也可能因为食材、调料多少、火候、操作不一。

如果食材已经是切配好的净菜,所需的调料是复合料包,只需大厨简单一炒呢?甚至直接用炒菜机器人复热?
在这个过程中,人员根据操作手册,把原材料根据菜品要求,加工好形状、大小、份量,就可以轻松完成有品质保证的出品。更何况,有些还是经过中央厨房或者集中加工处理过的半成品,基本只需要按步骤简单操作即可,省时省力,且出餐速度有保证。
在标准化产品、运营的模式下,原来需要五六个人的后厨,现在可以减少到三个人。
此外,因为生产的标准化,基本上是包含了整个流程环节,从食材选择的标准化,食材加工的标准化,然后生产工艺的标准化,食品储存的标准化等等,这些环节的标准化的作业,它本身一定会大大的提升整个食品安全的系数。
我们看到智慧化设备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发挥了作用:
目前市场中很多设备方提供一系列智能定制厨房装备,结合智能厨房管控系统,实现高效、环保、安全的中餐厨房流程监管。智慧厨房提升团餐标准化水平后,减少了团餐企业对大厨的依赖;此外,通过智慧厨房统一处理制作流程,减少后厨的洗、切、配等内容,降低后厨人员配置。
 

相关新闻